“以德为纲”,还是以人为本

84

  无锡市张泾中学  胡小勇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去经营。面对市场经济下金钱利益的驱动,形式、功利主义的盛行,教育世俗化、形式化的一面逐渐地暴露无遗。相声演艺也是如此,郭德纲相声火爆京城或许是市场经济成功的一个事例。如果说去年夏天,”超女”给国人奉上了一道茶余大餐,那么,冬天来临的时候,33岁的天津演员郭德纲带着他的德云社又挑起许多人笑的神经。人们主动跑到小剧场,但更多人是通过网络去听几乎已被遗忘的相声。有人说,他拯救了相声,也有人说,郭德纲热只是一把虚火;有人称,他是相声界的草根英雄,也有人在冷眼旁观,或是冷嘲热讽;许多人欣喜相声枯木逢春,也有很多人开始预测郭德纲现象何时“寿终”。但不管怎样,郭德纲成名了,他拥有更多的“钢丝”在支持,在民间,他的相声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当人们对荧屏上的相声演艺开始厌倦乃至淡忘时,这种存在于民间的剧场的相声演艺更能抓住普通老百姓的眼球。让人们看到了对相声的希望。

    你可以说,郭德纲是人们追捧出来的,你也可以说他是媒体大肆抄作出来的。但不管怎样,郭德纲成名了。它能否引领相声走向一种新的时代潮流,何去何从,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清醒的,他的成功与他十年磨一剑,默默地苦练内功有很大关系。当人们对传统的相声不再抱有多大希望时,他的出现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尤其是抓住普通老百姓的心理。我们不得不说,一种艺术,当它扎根于人民群众具体的生活实际时,它才会显示更顽强的生命力。专业的相声演技是令人折服的,投观众所好,更能够让相声演艺走得更稳。郭德纲的相声一夜间几乎红遍大江南北,其中伴有一致叫好的称赞吆喝声,但也招来“骂”声一片了。东方网最近报道,因资深相声研究学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原副台长于万海说他不可能会600段相声,便在相声中将于先生说成他的干儿子,气得于老先生病倒,可见其人格存在一定的缺陷。还有在媒体的宣传鼓动下,在“钢丝”的追随支持下,由此而带来的金钱味很浓厚。“物以稀为贵”,难道作为传统的相声演艺也沾染太多的“铜臭”味吗?媒体的浮躁也需是这个社会的现实,但我们在追随的同时,是否该保持一点清醒的头脑。郭德纲不“以德为纲”,他能在自己的演艺事业上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一个没有艺德的人,其发展前途是不可能看好的,其艺术潜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作为一名成功的演员,在具备一定的专业演技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自身艺术修养的完善与提高,这样他才会走得更稳更远。

    就相声演艺来说,它毕竟带有一定的专业性质。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未曾亲眼目睹郭老先生的风采,也未曾亲耳聆听他的相声,但从网络上了解了很多有关他的信息。以下是他的一些草根妙语录:

    今天说的这故事啊,离现在不远,家里有老人的可以回去问问——在春秋战国时期啊……多听相声说明你爱国。我们街坊有一孩子,会七八国外国话,什么英语、日语、韩语、南斯拉夫语、北斯拉夫语、西斯拉夫语……反正跟八国联军坐一块儿对着骂街没问题!跟他说你听听相声去吧。“不去!听不懂!”……法律不管我早打死他了!会七八国外国话听不懂相声……

  老先生留下来的传统相声总共有一千多段,经过我们演员这些年不断地努力吧,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失传了……

    我们爱上电视台说相声。为什么?好说啊!导演安排人领着鼓掌。一上台,“今天”,哗——,“我们”,哗——,“给大家”,哗——,“说一段相”,哗——,“声”,哗——,(捧哏的:一个字儿一鼓啊!)“说得不好”,哗——,说得不好也鼓掌!?

    从他的一些妙语录里可以看得出他的确具备传统的功底,相声的感觉。他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特别是对老百姓的生活疾苦的深刻体验,让人钦佩。可就其妙语而言,虽然能博得观众一乐乃至开怀大笑,但言语结构显得松散,内容细想之余显得有些华而不实,甚至夸夸其谈,有失水准。引用网友贾薇的话说:郭德纲有个观点,他认为听相声就是找乐子,至于您从中受到什么教育什么启发,那是您的事,他可没有这个本意。这一点连他师傅侯耀文都不同意。如果只为博人一乐,那简单了,方法多的是,但作为一门艺术它不能长久。我感觉很切中要害,如果仅仅停留在让观众开心的层面上,作为一种艺术,它不可能会流芳百世,影响深远。本人对相声了解不多,但在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能引起共鸣的当属牛群、冯巩的相声了。他们二人配合默契,虽然有时会也侃,会吹,但听过之后都会让人在愉快的氛围乃至捧腹大笑声中得到无声的教育与感化。牛群后来做了安徽蒙城县的县长之后,很少出现在演艺舞台上,但每一次在荧屏上看到冯巩时,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刚刚看到2005年春节晚会上的经典相声中冯巩与朱军的《笑谈人生》,又让我一次震撼了。尤其是他们谈到自己的妈妈时,演员流泪也许不难,但那种真情地流露,真情地演绎却抓住了我的心。也许我在自说自话,但冯巩的形象却一直我心中荡漾。

    不精通演艺,只心系教育,也许我对相声的感觉有失初衷,但从中我不免想到,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德育也要如郭德纲的相声一样火爆吗?我认为追求理想的德育境界无可厚非,但更应该关注具体的德育实效。从郭德纲的相声与现当前德育现状的联系看,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1、重学业,更重品德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后仍然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我们知道,学校的教育本应该为学生的成长、过有幸福的生活奠定基础,而目前的教育却走向了一个“死胡同”,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技能。就拿郭德纲来说,他的成功与自己长期默默的钻研、努力是分不开的,对于传统相声的专业学习使他具备了一个好相声演员的标准。当他成功后又不免受到市场经金钱利益观的影响,在一些普通老百姓乃至专家的眼里受到了非议。看来,相声演艺不仅需要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需要重视艺术修养、艺术品德。同样,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重视学业、重视分数无可厚非,只是不能以分为本,以考为纲,殊不知这样的培养标准只会抹杀更多学生的个性本色,让他们不能体会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成功滋味。就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言,更倾慕于有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创新素质怎么来?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及呵护,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更好地发展。还有人才,一是谈人,二是谈才,而目前教育环境中更多局限于单纯知识的传授,局限于对“才”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忽视了重视人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了很多学业优异的同学时,他们的品德却不尽如人意。比如缺少感恩的心,合作意识不够强,承受挫折能力较弱等。而这些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为人处世、学会生活都会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不论是相声演艺还是我们的教育,都应该“以德为纲”,仅有德是不行的,但没有德又是万万不可行的,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中的突出位置是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考虑。

  2、重形式,更重内容

    郭德纲的相声妙语录从形式到内容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投老百姓之所好。故而其相声有更多的市场空间。而我们的德育就目前而言,据我所知,更多地是流于形式,迫于学校领导的要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有时候更着头皮去干。甚至有时候为了忙于评比、完成任务,把一些临时准备的材料堆砌在一起,草率了事。在对外宣传上,总是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中的亮点、所谓的德育特色展示出来,而展示出来的很多只是形似而神不似。理想的办法是:形式当然要兼顾,因为好的形式能吸引眼球,但形式毕竟为内容服务,德育只有真正注重实际的内容时,它才会更有生命力,德育之树才常青。相声就其形式与内容来说可能有些夸张的手法,只要能让观众一乐,基本目标就达到了。而德育并非这样,德育需要实实在在地关注,本着为学生负责的角度来推进德育在学生个体成长的横向与纵向发展。这里的横向是学生个体性格的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康心理的培养、高尚人格的完善等;纵向是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过去、现在、未来的关注,横向与纵向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德育真正落实到关心学生成长的角度才会更有实效。

    3、重结果,更重过程

    如果说郭德纲的成功是靠幸运获得的,也不无道理。毕竟他的相声更适合民间老百姓的胃口,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但说郭老先生的成功仅仅是好的运气换来的,这对他来说显然有失公平。他成功的背后是他对相声学艺默默地关注、努力换来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他对相声演艺的执着追求,努力揣摩、细心体味、实践磨练,把每一个精彩过程耐心地坚守与演绎才会有了今天的骄人成绩。我们的德育过重地看待结果,凡是为了评比、考核、达标等即使再难也要让它有立竿见影之效。为何?只有评比达到各项指标要求,我们才会获得一些荣誉称号。而这背后有多少真正关注德育的过程展开呢?有的是因为学生中间出现违纪违规的行为或影响到考试分数时,德育会去关注。因为只有去关注,我们才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才会更容易获得成绩,我们才会赢得更多的学校声誉。不管怎样,关注德育具体的实施过程及展开行动,不断地反思、总结、再实践甚至会经过很多次有效的反复,都是德育过程最好的解释。美国老师克拉克《教育的55个细节》就是对学生细节教育过程的精彩演绎,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才会有效地引领学生做一个积极健康的人。“过程是一种美丽”,让我们注重结果的同时,更应该从过程来真正关注德育,关注学生,这样我们的德育才会更真实更有魅力。

    4、重关怀,更重需要郭德纲的相声之所以受到热烈欢迎,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把自己的视角投向了普通老百姓的心理,懂得体会老百姓的疾苦,注重他们的精神需求。我们的德育理所当然地关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可现实情况果真如愿吗?显然不是!重关怀,实质一味关心的是学校的发展,在学生个体成长与学校发展、升学率面前,学生的心灵及成长得不到有效地关爱与呵护,学校生活变得机械、单调、无味。如果一个学生在毕业后,还能由衷地怀念在校的时光,珍惜曾经难得的同窗情谊、师生关系。那么,这样的学校在德育方面我不敢说取得了多大成功,但我敢肯定地说,这样的德育是富有成效的。德育如果撇开学生的正常心理需求,健康成长的需要,只追求考试的分数,那么它就是急功近利,值得深思的。因此,学校的德育应该回归到关怀学生个体健康成长需要的轨道上来,不要让重视德育成为一个空洞乏味的口号。只有真正注重学生的内心需求,努力在学业要求与品德需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的德育才会更有说服力,才会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郭德纲的现象也许只是相声演艺界一个有趣的插曲,未来发展怎样,不得而知。而我们的德育却如同盐,每天都需要不断补充与完善。只有真正以学生为本,植根于学生内心的需求,用心关注每一个行动的过程,我们的德育才会更有生命力,才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推动教育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