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足好发力,助我得高分
气足好发力,助我得高分
优生获取数学高分的应考策略
张泾中学 万志建
“考试场上使人愁,成者欢喜败者泪”
“书到考时方恨少,试待考罢方悟考”
……
提起考试,我们在感情上总是疙疙瘩瘩;前一年,在怀仁中学的沙龙研讨会上,有老师提到了如何培养学生考试,当时省特级教师赵宪宇有这样一种说法:“考试是一种能力”,很多老师认为是调侃之语,我细想之下,觉得言之有理,在新课改背景下,虽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重教学过程,重教学方法,深知教书是为了育人,但分数的重压使我们不得不谈考试,考试不仅仅考查学生的学情、智力,更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同等学识的同学由于应试策略不同,导致了成绩的不同,这类例子很多,作为我们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试结合近年来带的初三(4)班和(9)班,现今的初二(7)的一些做法谈谈体会;
蓄一份底气:很扼腕足球场上的乌龙球一失足成千恨,把成功踢给了对方,作为赢者不能因为偶得而心存侥幸盼好事重演;很激动于中国足球抽得的上上签而彻夜难眠,认为幸运垂怜中国队,而结果由于实力的原因中国队只能拎起行囊黯然撤局。中考也如此,尽管会出现乌龙题(做过的题目)的可能但渺茫,尽管有时会撞到配自已胃口的压轴题,没有实力同样也会留下空白。足球也罢,考试亦然,不管怎样,要能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一份充实的底气。据笔者对前二年我所带的三(4)班,三(9)班考前分析,在中考前我两班学生在每次模拟考试中数学成绩满110分以上平均有8位、18位同学,而在正式中考中由于当年题目相对难度下降,灵活程度加强,两班满120分的学生分别为9位,11位(当时全校有十个班,满120分的学生共有50个)。细化分析:(4)班中满120分的同学8位是平时三次模拟考试满110分的同学,另一位同学在历次考试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始,从中也反应出考试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多的体现底气的重要性,没有金钢钻哪能揽瓷活?而平时考试中成绩平平的学生中考也未能掀起耀眼的浪花。相反(9)班的同学不进反退,更没有黑马亮相。也反应出基础即便很好,也未必在中考中一路顺风。而底气的积蓄一方面靠扎实的基础,二是娴熟的解题思路,三是对古典数学,趣味数学,尤其是实践探索类的题目应有所涉猎。
酿一份士气:反思三(9)班中考:(9)班的同学在平时数学模拟考试中,成绩一直不错,部分同学却败在最后一搏,输的就是士气,一种心态,最为典型的是徐某:在历届模拟考试中,她的成绩从年级前五名一直退到年级二十名左右。在中考中本以为天一中学胜操胜券的她却一下子退到年级六十名之后,险进八士中学,数学在平时模拟考试中基本保持110分以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差距,事后我才了解到该同学在考试前一个月就已经出现考前焦虑,紧张综合症。晚上睡不着觉,白天想睡又不能睡,以至上课精神恍惚,考试一片空白。在中考中数学成绩仅为102分,与班级平均成绩不相上下,而一些平时指望不大的同学在考试中满110分的大有人在:(4)班的孙某,(9)班的刘某、徐某等平时考试七八十分,而一跃如此,与他们考前轻松的心态密不可分,他们的应考策略是:世事我曾抗争,胜务不必在我,能考多少是多少,既不会因为题目太难而紧张失措,也不会因为题目简单而窃喜忘形,的确在他们身上拥有一份平常心。所以我在班级内经常提倡:我们在考前要有惠瑜玮的认真、执着;考时要有孙晓乾的平静心态。
养一份霸气:笔者近二年来一直带(4)、(7),(7)班作为“先学后导,先试后测”教学模式的试验班,小有名气,他们历次考试比平行班一般要高五分左右,有时甚至要高9分左右。这与笔者提倡的英雄观,品牌观,霸道观不无关系。在我班形成了祟尚英雄、尖子的风气,记得在前不久我与学生作了如下谈话:昨天我在看新闻,正巧听到报道美国国防部制造假英雄以激励国人士气,结果被爆光。美国平时是一个祟尚英雄的国度并也一直以此为自傲,结果如此,使国人感觉象吃了苍蝇那样不自在。在我班不是没有英雄:王琳同学二年来在历次期终考试中,年级排名一直是≦3,这是何等不易,而且在江苏省数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张泾中学十佳少先队员,无锡市三好学生,学校蓝球队主力、钢琴已通过十级考试。在平时上课提问中,她每次不一定是第一个想出答案的同学,但她讲过后的题型肯定是不会忘记的,这就是学习上的英雄、偶像。我们班象这样的英雄很多,在文艺、体育方面,我们也有很多杰出人物,在区级的比赛中我班获得多个个人第二名,三名。这就是一种超脱众人的霸气。当然这种傲视群雄的气势并非想要有就有的一种轻佻,是由点滴的积累,苛刻的自律,顽强的毅力,良好的习惯,精细的应试加在一起,通过长时的积淀,形成一种淋漓尽致的爆发,有水到渠成的自然,洁白无暇的美丽。我赞美他、祟尚他,更希望同学们去演绎他。我们的班级文化要成为泾中的品牌,我们同学更要成为其他班级同学的骄傲。正是长期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优胜意识始终保持旺盛的势态,在我班内曾经以“杜绝七字头,消灭八字头,确保45位同学以上九字头”的举措成为一种口号,事实上我们五十位同学也做得相当成功。回顾(七)从初一到初二二年来的数学期未考试成绩,平均成绩分别为91,93、95、93分。90分以上的人数基本维持在37名左右。80分以下的人数控制在4个左右。
怀一份大气:
碰到难度大一点的试卷,中等生、学差生不退反进,而学优生却有时会让人大跌眼镜,尽管我们教师一般在考试前,总是谆谆告诫学生解题时先易后难,但由于学生急于求成的心态,往往很难做到。有的学生在考试时,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一道题目不会做以后,如果接下来的题目也比较难,可能当场大脑一片空白,其实一份合理的试卷,基础分还是有的,作为学优生应抱着这种心态,如果这种题目连自已都感到棘手,别人日子也不会好过。考试在考自已的同时也在考别人,大家容易大家难,何必自乱阵脚。其实作为一个久经考场的高手,在动笔前应居高临下,统览全卷;做到心中有谱,做题不慌。有些题目如果在十分钟之内还不知从何处下手,那我们只能毫不犹豫的选择暂时放弃,先做其它题目,尽管有些心疼但不要心慌,作为优等生我们要相信自已的实力,一张试卷难题一般不会超过四题,不要舍不得放弃,你即使放弃了三题,扣分不可能超过十八分,因为每道难题一般分1、2、3小题,其难度逐级提升,第1、2题还是能拿些分的,还剩一百十几分呢?已经是高分了,至少不拖总分后退了。另外,在离考试结束还乘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觉得对前面的填空、选择等基础题还没有全对的把握,索性难题不要做了,好好善对基础题吧,二道基础题的分值接近一道难题,而在十分钟内你未必能确保搞定难题。有时我真佩服一些学生的超级爽,最后二、三题全空着,但前面的基础题命中率极高,所以总分也不低,而有些学生面面俱到,却东扣西扣,伤痕累累,总分也不过如此,但两者得分的辛苦程度却不言而喻。不过我也有点对前者婉惜,如果后面的题目也能拿些分,该多好啊!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
留一份小气:
“会做题目不错”,这是得高分的前提,综观近三年的数学中考题,很多老师都有这种感受,题目并不是很难,但学生总是考不好,以07年的数学中考题为例,我认为中等偏上的学生考满107分以上并非难事,而事实上从各校实际考试成绩分析,能满107分的同学人数并不理想,再看06年数学中考题,笔者认为中考题目相对传统,学生比较容易上手,而考下来实际情况也不尽人意,05年的更不用说。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三份试卷,有多少基础分,我们考试的时候小气一点,多斤斤计较些,基础题一分不扣,较难题雁过拔毛,平均每道题挤个三至四分,这么一分析,我相信每位数学老师都会这么认为:“现在想想考满105分也不难”,而为什么学生考试就不能这样呢?这在于平时缺乏一丝不苟的训练:练基础,练细心、练心理素质。练基础。笔者的惯用方法是:在于考前一周内:每节课出五道左右基础题,当然题目要精选,有代表性,限定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教师批组长,组长批其他学生,教其他学生,当堂撑握,笔者的要求也相当高,力争40位以上的同学全对。对这个数据笔者是辨证的看待:如果能够达成,我当然很开心他们的成功;但我也要反思自己,出学生基本上都能做的题目让学生做,这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如果没有满40位同学,我有点担心但也很开心,要不这么一练我还不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现在至少我又抓到学生的不足了,练这样的题目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进步,班级的总体水平在提高,我们明天改头换面再来做。有些同学很冤的说:老师,题目我是会做的,但老是错,为什么?笔者认为,这有三种可能性:一是没有真正的理解,在东拼西凑搞答案;二是解题不熟练导致解题漏洞较多;三是没有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少一份神气:笔者一直带两个平行班,曾多次做过这样的试验:在每次考试前夕,一个班级的学生,我对他们保持一定距离,少有笑颜,甚至对部分性格外向,遇事马虎的学生借故批评他们一通,让他们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对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予适时鼓励,以此减缓他们的心理压力,而对另一个班级的学生总是关怀倍至,温柔又热情,民主胜兄弟,以至委曲求全,让他们完全解除心理压力。而每每考试下来,前者考试战果辉煌,甚至有些学生超常发挥,后者大都成绩平平,因错心而发挥失常者较多。在高分方面,两者相比,往往有±3~5个名额的差异。另外,从每次的日常课堂效率而言也如此。可谓态度决定一切,细心决定成败,压力促进效率。多年来,我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在考前观察学生,如果全班学生都在很认真的复习,探讨问题,一般来说,学生肯定能考好,而如果在考前,学生在吵吵闹闹,甚至嘻嘻哈哈,那考试一般是不容乐观的。我肯定会措辞严厉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记得曾经不止一次碰到这样的学生:(9)班的朱某,现在我带的二(7)班的顾某:在考前经常到我办公室来说:老师,骂我几句吧,要不你在我脑袋上敲两下,这样我考试成绩会好一些,上一次就是被你批评了一通才考好的,当时我就有了压力,考试也细心了很多。真的,老师,你骂我一通吧!甚至还拉着我的手往他头上敲,当然作为老师这点素质还是要有的。
降一份运气:
也许读者看了这个标题总觉得有些唯心主义,其实不然,我们在每次模拟考试,不可能在两次考试中每一个优生都保持相同的位置,考试有其必然性,也就其偶然性。有的题型正巧在考前提到或学生自已复习到或在考试过程中某种解法正好被你想到,结果自是大相径庭。我们盼望着这一份运气,但我们可追而不可求。怎样追,养好前面的六“气”:气足好发力,好运应运生,助你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