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四问,修身之本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继往开来,成为一线教师乃至众多学者、专家争相推崇研究的焦点。行知思想博大精深,可供学习、思考、借鉴的地方太多。笔者认为,要学习行知思想不凡找准切入点,以小的视角去思考、学习乃至审视现今的教育,相信会有所思有所悟,进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可以说有其广泛深远的影响,这也成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核。笔者认为,不管是教育、教学,都不可否认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个人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联系到目前教育一线教师的生存状况,让人担忧。大多数老师都是以一种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付出获得欣喜成绩,当然,这并不是不可取的。只是在其间,我们教师失去的太多,有些甚至以严重的体力、脑力透支为代价。我想,提倡奉献精神是必要的,我们能否在工作的同时多关心一下自己?答案是肯定的,行知先生主张的“每日四问”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即“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读罢不免感到其实在性,众多感想油然而生,借诸笔端宣泄出来。
一、健康的身体是工作的重要保证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和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健康的身体是工作的重要保证。对于教师来说,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教师工作的特点来看,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对象是一个个富有鲜明个性的学生。这势必对教师的身心带来挑战与压力,个别教师不堪工作重负,严重的造成生病乃至生命的丧失。这不得不让我们扼腕叹惜,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若将健康与其他利益相比,健康是“1”,名誉、金钱、友情、爱情、地位等都是“1”后面排列的“0”,有了“1”,这个数可以是十、百、千、万乃至无穷大;若没有“1”,即失去了健康,后面的名誉、金钱等再多也是“0”。可见健康的身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中首要的角色,对于教师来说,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渊博的学问是工作的重要条件
古语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时刻影响着学生。除了教师的个人道德素养、良好的心理素养等因素外,教师的个人学问是否渊博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面临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都较以前有所扩充和增加。教师仅靠原有固定的知识结构已经越来越难以胜任如今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此,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源源不断的活水与滋养、充实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在每日反思的基础上加强学习,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更加胜任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有效的工作是成功的重要前提
做任何事情都有方法可循,若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若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机械、单调、重复性的工作束缚着我们思想前进的步伐,也使学生渐渐地感到索然无味。教育似乎不再是一件创新的工作,而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这将会造成更多教书匠的产生,对教师个人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老师应经常地进行自我反思,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入手,反思学生的课堂反应,自我满足的程度,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经常保持积极地反思习惯,我们才会常常质疑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出合理的改善计划,以全新的思想观念和合理课堂设计去创造性地开展有效的工作,尤其对于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应如此。
四、高尚的道德是工作的精神动力
面对考试竞争的日益激烈形势,教育世俗化、功利性的一面逐渐地暴露无遗。诚然,对待金钱,我们应该取之有道。通过自身合法、辛勤的劳动获得收入是值得肯定、无可厚非的。但也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存在着以个人名义进行有偿家教、办辅导班的活动,这势必影响到我们教师在社会上的形象。同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时候求功心切,当学生达不到我们心目中的要求或他们犯错的时候,一些教师侮辱性、谩骂性的语言也应运而生,甚至有些体罚手段屡试不爽。当然,我们教师队伍中绝大多还是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教师。但随着实际的变化,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需要不断地加强。教师是为人师表的表率,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人格的缔造者,老师的道德修养在一言一行中影响、感染着学生。因此,教师应时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个性品质的锤炼。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情怀值得我们欣赏与学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更值得我们追求。当然,我们不一定会呕心沥血,穷尽毕身精力去奉献,我们崇尚的是一种有尊严、有价值、有道德的思想信念。故而我们要懂得廉洁从教,依法治教,以高尚的道德要求来约束和要求自己,做一个富有思想道德魅力的教师。
修身养性自古以来就为世人所推崇,古人常以“吾日三省吾身”、“闲谈莫论是非,静坐常思己过”来要求自己。对于教师而言,也应该如此。陶行知先生的“四问”精神更值得我们积极去学习。相信,“每日四问”的良好习惯会让我们永葆青春的活力,促使我们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