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错觉与熟能生巧

84

  无锡市张泾中学  胡小勇

  中考(会考)政治开卷考试的特点决定了考生要熟练地掌握知识,达到灵活理解运用的地步是答题的最高境界。现在离中考只有短短25天时间,每班的课时不足10节,若是还是一味地进行综合训练,而不注重基础、重点知识的熟悉、梳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收效甚微。所以,回归基础知识的复习整理显得非常重要。

  无锡中考政治复习主要以能力训练为主,可以说不管是平时的综合练习卷还是什么模拟卷都主要以这本能力训练为依据。所以,谁能把这本能力训练弄熟弄透弄活谁就能在最后的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或许有人会说,能力训练十节练习,330道左右的题目,而且一般是下学期发下来的。复习时间并不是很充足,若是仅仅依据自身的经验猜题或许很难会“正中下怀”。那是不是没有头绪可找呢。笔者认为并不这样,依据大大小小的综合练习卷,我觉得绝大多数题目“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万变”无非是题目换一种说法,有的变化很直接,只要心细,一看就知道的。比如选择题:“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变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有的变化可能比较隐藏些,题目可能会变化,四个选项也可能某一项或几项会变化。比如:“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们国家进步活力的源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政治发展的基石。”这是正确的描述,考题经常把二者错开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如何。即错误的是:“改革开放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是强国之路。”只要你把这一项知识点掌握熟练,你都会准确地判断正确及错误。这更需要考生对知识点掌握灵活,在查找能力训练时要看准题目,尤其是与原先题目变化的部分。依据掌握的知识点对变化的部分作出准确判断是否能入选。如果说变化的选择题需要学生对知识的寻找比较准确,那么判断题对知识的准确度要求更高了。比如“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考题也经常将二者错开来考,只有考生在查找相关知识点多一份细心与谨慎才能作出有效判断。而我们的学生因为不了解更谈不上熟悉所以产生“答题的错觉”在所难免。所以,前两大选择题与判断题不管题目怎么变化,都要依据能力训练,尤为注意的就是变化的题目,变化的部分要细心,而且针对常考的相关知识点要进行熟记,这样才会以不变应万变,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前面的两大题目点了60分,可谓重中之重,这两大题目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考生最终成绩的高低。后面的简答题(2道)与实践探究题(1题)一般考生之间差别并不是很大,要数差别就差在灵活性的简答题与实践探究题。因为原则上一般有一道简答题是不变的原题,绝大多同学都会做的。对于灵活性的简答题无非是换一种问法,而对于知识掌握陌生的同学来说很可能在寻找答案时偏离方向,出现“答题的错觉”情况,导致得分很少甚至不得分。这样的简答题一般都是根据能力训练上原有的题目改编的,比如“陈某走上犯罪道路上说明了什么”变成“从陈某身上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等,看似问题用语变化了,而实质上是“异曲同工”。类似这种问法的变化很多。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学生相关变化型题目的指导与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还有一类简答题与实践探究题比较相似,那就是给一段材料,结合材料提问题,问题或许在能力训练上有的,或许会转个弯也能找到的,这就需要考生对材料要进行分析,去粗取精,高度概括,浓缩精华,从材料与问题之间找到关键词或关键语句,而这就是我们寻找答案的突破口。实践探究题的两三段材料三四个小问题也可依据此方法进行寻找答案。不管怎样,就要对基础重要的知识很熟悉,这样才能吃透材料的精神实质,才能把材料由厚变薄,由长变短,直到问题明朗化具体化清晰化。但不管怎样变,依据的还是能力训练及相关基本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对知识点的梳理与熟悉会大大提高考生答题的效率与效度,同时又能以不变应万变,达到熟能生巧、灵活自如的地步。而这一切都需要为政治“开卷考试”加入些“闭卷思维”,如此,考生才能真正在答题中减少、避免“答题的错觉”,做到举重若轻,轻松面对。

  一度痴迷于赵宪宇老师《教育的错觉》,“为什么我的眼里充满质疑,是我深深地希望你不被质疑。”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充满质疑,是因为他有对社会对教育现象的敏锐思维,也是因为他有独到的教育情怀与正义良知,如果真能达到不被质疑的地步,那社会果真会如同歌舞升平般呈现一片大好情形。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会有叫好声赞同声,或许是幻觉,或许是世俗,或许是禁锢,或许是附和……按书名用“错觉“一词再适合不过了。我想我们的考生只要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准确地审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在审题时不被变化的形式所迷惑,更不会被成堆的材料所吓倒。也更不会在寻找答案时产生“错觉”,更不会质疑自己的判断力与领悟力。你就会发现所有的题目都万变不离其宗,而这一切都要熟练与灵活地掌握知识才能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