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舞台,让课堂精彩
无锡市张泾中学 华富春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然而多少年来,三尺讲台一直是只属于教师的舞台,学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热心的观众,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于是“主体”成了“客体”,“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兴趣丧失了,根本谈不上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们要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局面,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学生有机会展示才华,享受成功的快乐,让我们的课堂收获别样的精彩。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板书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是理解教材的“窗口”,开启思路的“钥匙”。然而,板书一直是由教师设计书写的,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于是,我从板书设计入手,引导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发挥板书本身的内在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愉快地获取知识。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二段“百草园自然景色”时,我与学生一起分析“不必说”一句景物描写的内容,并板书:
菜 畦——碧 绿(色彩) 低
不必说 石井栏——光 滑(形状) 植物
皂荚树——高 大(形状)
桑 椹——紫 红(色彩) 高
接着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的内容和板书的形式,分析并归纳“也不必说……”和“单是……就有……”这两部分,然后请两位学生在上来板书。我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请学生复述,归纳观察景物的方法。
在学生自己设计板书过程中,调动了多种感官,启动了各种思维,同被动的听讲相比,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学生试教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还是点燃学生自我发展的火把。教师点燃学生内心的喜悦,让学生在主动发现中获得知识,在获得知识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尝试着让学生来当一回老师。
在人教版教材中,每册书中都有十多首古代诗词,平时对于这部分内容,我总是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背诵”的方法。有一次批改随笔时,我发现一位同学很喜欢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能否为大家介绍这首诗。过了几天,他把自己做的课件交给我,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让他走上了讲台。想不到,他从唐初诗坛、作者介绍、诗的意境与其他离别诗的比较等方面娓娓道来,效果极好。后来,我经常选定古诗词题目,布置学生写教学方案,下载或自己动手做相应的课件,选择其中好的由学生讲课,通过写教案,激发学生主动去查资料,主动去学习;通过讲课,提高学生的能力,对古诗本身的理解自然深刻,背诵更不在话下。
学生的能力,让我佩服,我相信,给学生一点阳光,学生就会灿烂。教是为了不教。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鼓励学生去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自我创造。而今,“我来当一回老师”,已经不再是活跃课堂的一种形式,而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课堂辩讲
辩论是一种崭新的、多角度、多方位对话的有效方式。课堂辩论能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它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学完了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生被鲁迅雄辩的逻辑思维,杰出的幽默和讽刺所折服,对辩论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我结合网络论坛,让同学们参与辩论:有人责骂90后是脑残的一代,堕落的一代。你认为呢?论题一提出,作为90后的学生,义愤填膺,纷纷列举“可乐男孩”薛枭、北京奥运会90后娃娃军龙清泉、陈若琳等人的事例,列举自己和身边同学在汶川地震后踊跃献“爱心”的具体表现来反驳对方的观点,也有同学能客观面对现实,指出90后某些人的冷漠、自私、任性,甚至自甘堕落的特点,但指出我们千万不能“以偏概全”。
这个论题击中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呈现、撞击,给学生展示自由的心灵提供了一个时空。
“讲”包括讲故事和演讲。讲故事是大人小孩都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它包罗万象,开启人们的视野,展开我们想像的翅膀。部分文本涉及一些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典故等等,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讲故事的形式,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主旨。
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大胆改造“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原本只能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而今“骑着牛儿来往”,“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多么自由!多么舒畅!通过学生对牛郎织女凄苦生活的讲述,联想到旧中国统治的黑暗,于是对全诗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课堂演讲,能营造学习语文的浓烈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及讲评的水平,从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学习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后,学生对演讲很有了兴趣,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以《我的座右铭》、《笑对失败》、《善待他人》等为题进行演讲,学生主动查找《演讲与口才》等杂志,研究演讲的技巧,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四、情景表演
学生都有较强的表现欲,他们对上台表演有一种天然的渴望。而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非常适合学生上台去表演。教学时,我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利用语文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育学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新课标》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此,我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口语交际”“说话”前,我随意请了四位同学分别表演“问路”、“买书”的对话活动,自然引出:说话时要做到“文雅、和气、谦逊”。教完后,针对课后练习,让学生设置生活中常遇到的“说话”、“听话”的情景进行对话练习。这种形式既生动活泼,又贴近生活,学生乐于参加,不但让学生懂得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中说话要有所变化,而且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上台表演非常合学生的口味,他们参与的热情及所获的知识是单纯讲授知识所无法比拟的。在教《范进中举》、《孔乙己》与《变色龙》等课文时,我让学生扮演文中的各种角色,这样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以生动的形式直接作用于感官,令学生逐渐由习惯上的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练习他们舞台说话的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给学生一个舞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不应该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单纯的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表面热闹,重要的引导学生作心智上的积极参与,因此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疏导、解疑、点拨,使主体与主导和谐统一。并适时增加一些困惑,让他们觉得山外有山,使他们能“学而不厌”。
二、不应该忽视差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生往往是自告奋勇、非常活跃。而一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大多不敢表现自己。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并乐在其中时,他们也只是淡淡的旁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相信学生的参与能力,同时多花时间指导,引导他们参与。当他们有所表现时,要及时鼓励,增添他们的自信心。
田荷珍教授有句名言:“在讲台上讲过的话对自己的记忆是一种强化。”我们要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局面,适时地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努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唤醒学生学习主人的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轻松地学习,愉快地收获。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走上舞台,演绎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