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团我做主

1015

单位:无锡市张泾中学   邮编:214194   姓名:苏颖  

摘要针对美术社团着重于基础的美术技法练习,这样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逐渐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而开展的一系列的具体课程设计方法,实践方式。怎样让学生做社团的主人,在社团活动中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评价,学会关注人文、关注社会。

关键词自主选择  任务目标 实践 头脑风暴

初中美术社团活动是美术课外活动最主要的活动方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实践性。组织美术社团活动是开展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美术特长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还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它是培养美术爱好者的摇篮,是满足学生个性化美育需求的重要实践方式。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都没有成熟。如果遇到压力不顺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这在美术上也如此。很多时候社团的课程都是基础的美术技法练习,不断的石膏素描练习,静物色彩。有时往往会导致一些学生渐渐的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原本那颗热爱美术的心也渐渐冷却。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每天画这个石膏体真没意思,美术真无聊,一点都不好玩。”没有良好的动力,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没有目标性,学起来比较盲目,不知道为什么要不断的练习。

针对这种情形,我在美术社团辅导中多次尝试,不断摸索。总结出来以下几点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     我的社团活动我做主

第一步:先当家

每个学期第一次社团活动,首先分组,每个组有固定的组长,由组长来负责分派任务、记录组员的活动情况、并组织后期所需材料的采购。这样以来学生们团队意识加强了。

第二步:定研究课题

很多时候刚入社的学生听到我这个要求都瞪大了眼睛,或完全不知所措。但对于已经入社的学生们在正常不过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和主攻方向。他们会采用头脑风暴法,把想到的可行的研究课题说出来。我负责记录并给出建议,最后每组确定一个课题,用一学期的时间进行实践和探索。

1、《发现我们的校园》它让学生对熟悉的校园再次探索,发现校园里一些平时不注意的角落,陈旧或破损的。再思考怎样去用美术的方法来再创作,而不是简单的修补。

2、《玩转COS》学生对动漫非常喜爱,于是进行动漫角色的扮演。在实践期间服饰、发型、化妆由组员完成,最后再进行小的舞台剧演出。

二、     任务出发、目标达成

   笔者发现很多人都痴迷于一些网络游戏原因,在游戏中往往有一连串的任务等着玩家,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获得一定的奖励获积分,最后达成目标。我也借用这个规律,请每组学生自己拟定计划,设计任务和最后的目标,以及奖励制度,学生往往热情高涨。例如在《发现我们的校园》课题中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任务。

学生的任务之一:在校园里找一些破旧、损坏的地方,找到后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进行简单的图片制作打印出来,张贴在美术教室作品栏里。每个班来上美术课的时候都可以看到。

接到任务后,学生们兵分几路在校园里仔细的搜寻,每个角落都不放过。本来以为他们是简单的拍下来,但在图片展示时却大感意外。有些组一个地方拍了很多角度,拼在一起。有些组拍出了小清新的感觉,并且配了诗。有些组拍出了公益广告的感觉。

任务之二:针对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讨论出修饰、美化的方法、可行度。最终甄选出最佳方案。

用头脑风暴法可以让学生自由思考,尽可能地解放思想,畅所欲言,毫无顾忌,不必考虑对错,有想法就说出来。先数量,后质量,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发言,漫无边际,学生的想法应该是越猎奇越新鲜越好。这样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优化学生学习美术的意义建构。再通过学生自己评选,最终甄选出来最佳的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组学生都会关注到其它组优秀的创意构思和草图,能够更好的达成目标。

任务之三:设计草图、选择适合材料。

实践出真知,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不了解每种颜料的特性,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让他们注意这个问题,在自我实践中掌握颜料的特性和用法。例如画看台上破损座椅的一组。选择了水彩、水粉、丙烯、油画、蜡笔、油画棒这些材料,通过实验最后选择了丙烯。在这种自我探究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成功也获取了新知识

任务之四:实际演练完成作品。

    学生按照草图对破损的地方进行美化修饰。分组完成作品,完成后拍照。从发现到探究到实践,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虽然有了详细的准备和草图,但在完成作品的时候还是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平时都是在平整的纸张上画画,但这次是在椅子或树疤上画画,凹凸不平,难度增大。有些学生为了画好,不断的练习,老感慨画到用时方恨少。甚至要求我帮他们恶补基础的素描和色彩,完全没有以前画素描时的不耐烦。还有运用综合材料的学生发现材料不能得心应手,于是中途更换材料。学生即充分体验了自探实践的乐趣,又充分的感受作为艺术家的不易。兴趣是最强的学习动力,在这里展现无遗。

三、获取积分、享受成功

     经常有老师问我,你们美术社团的学生总是干劲十足,积极主动,为了完成每个任务全力以赴,完全没有任务观点,是怎么做到的?我经常笑着说:“赢取积分呗!”看着他们难以置信的眼神,我不禁偷笑,积分可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

     每次完成任务时,学生都会有相关的照片、或绘画作品、或设计图。按组分块贴在美术教室的作品墙上。每一组照片旁空出一块,用于贴五角星和贴评价的便签。每一次社团贴出新的一期图片,我都会随机找两个班的学生给喜欢的作品贴一枚小星星投上宝贵一票,每个来上课的学生也可以在便签上写上自己的感受或建议,贴在作品底下。虽然可能一个学期的积分拿到的只不过是一盒彩色铅笔或一盒颜料,但学生收获的却不止于此,他们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很多学生来美术教室上课的时候,总是会去关注美术作品墙,看看他们喜欢的组有没有发布新作品。这种互动带给社团成员的是一种成功的享受,带给其他学生的是对美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自从这样的美术社团课程开展以来,学生的美术作品渐渐的出现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教室里有他们制作的小挂饰,得意的书画作品;操场的树墩上有他们画的可爱的小猫;橱窗里有他们创作的保护环境的招贴画……因为有了他们学校变得更加美丽!

笔者总结了一下,这种由学生当主角,教师主导协助完成课程设计及实践的社团模式有这样一些优势: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选择”。

在这样的社团活动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创造等相关能力培养被摆在很重要的位置,而很少有人提及选择的能力。选择能力是学生的重要能力。比如,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会选择性的提出问题,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对于自己发现探索得到的资料怎样有目的的选择,选择怎样的方式去创作作品。教师把学生放入到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让他们去探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关注到了人与社会,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且思考怎样用自己的经验去美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美化的环境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体验。表达作者的情感是美术的本质属性和重要价值之一。从发现到探究到实践,学生充分体验了自主探究实践的乐趣。在作品中学生借助作品充分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整个的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动手、动脑、参加实践,探究新知识。强调过程的重要,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只有当美术社团成为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园地时,才能体现对学生心灵的关怀、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美术才真正属于学生,学生也才会真正喜爱美术教育。

第二、有利于合作习惯的培养。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愿合作”与“如何合作”两方面。“愿合作”就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愿。教师在合作方法上必须给予必要的指导,可以根据个人特点与能力进行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也可提供实操性强的学习方案或探究表格,明确小组成员个人职责,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合作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提供机会,同时要监督学习效果,使其真正实现集体智慧、拓展思维、和谐相处、共同学习的目的。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评价习惯。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 他所提出的和谐教育主张,既是教育的理想,也是教育所能带给人类的最大回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教育者的知识层次;也不仅仅是提升人类与自然相争的能力;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拥有和谐的心身、感受世界的和谐美好,建设并生活在和谐的环境中[1]。美术是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更关心的应该是人。关心人的个性、尊严、价值、道德、理想、情感、意志、智慧、自由等等。单用教师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作品的好坏是不够的,儿童的美术作品在不同年龄阶段有其自己的审美习惯。例如儿童多喜欢丰富多彩装饰较多的作品,而成人喜欢简洁的作品。如果单用老师一个人的观点来评判作品的好坏,有时就会出现我们用成人高高在上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作品,往往会觉得幼稚,这样就很难做到平等。而很多学生的口头评价很随意,或者因为性格内向、没有组织好语言、还没想好等原因而放弃评价的机会。所以采用文字评价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这种方式可以鼓励每个孩子参与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客观公正负责的态度。评价可以长时间的保存并慢慢累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的反馈给作者,甚至可以成为观者和作者的交流平台。   

第四、有利于促使学生关注人文、关注社会。

教师把学生放入到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让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关注到了人与社会,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且思考怎样用自己的经验去美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美化的环境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体验。表达作者的情感是美术的本质属性和重要价值之一。在作品中学生借助作品充分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整个的探究实践的过程中。

只有当美术社团成为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园地时,才能体现对学生心灵的关怀、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美术社团才真正属于学生,学生也才会更加热爱美术!因为在这里他们画的更棒!灵感闪现的更欢!设计的更有创意!



[1] 贺霞.读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的启示[J].中国教育报,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