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桶效应”与帮困小组
无锡市张泾中学 胡小勇
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有扶贫帮困的政策与工程。旨在让落后的地区逐渐发展起来,逐步缩小与富裕地区的差距。对于班级管理来说,班级里也有学困生,这些学生因学习习惯或学习能力弱而导致成绩差。对于这些学生也应构建“学习帮困小组”,激励他们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最重要的是还能够在帮困过程中感受到来自成绩优秀同学的指导以及班集体的温暖。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提出水桶效应,又称水桶理论,木桶原理或短板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这就是说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如果将班级比作成水桶,那么学困生就是水桶中最短的那几块。对于整个班级来说,在学习或管理方面,学困生往往左右与影响着一个班级的整体水平。因此,要格外重视对学困生的帮困与指导。
为了缩小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的差距,需要在班级成立帮困小组。结合我们班,以数学学习来说,有近12个同学的数学成绩很不理想,这次检测都处于不及格甚至个别很低的水平。对于学困生,应努力抱着公平关爱的心理让他们感受到同学及班级的温暖。尤其是不歧视不讽刺,不挖苦不体罚是最起码的底线。他们也渴望进步,只是平时很少被老师真正关注。即使被关注也常受到批评为主。换个角度看,他们的进步会带来班集体整体水平的上升。因此,在数学老师的提醒下,在我的极力倡导下,班级已着手成立了四个帮困小组。每组有一个帮困小组长,他们分别是徐津、徐铭毅、朱云昊、朱鋆辉。他们不仅爱好数学,成绩好,而且积极向上,待人友善。每组的学困生一般3个左右,可以主动向小组长请教,也可以请小组长主动去帮助,尤其是他们学习与作业有困难的时候。双方要互相配合默契,才会有共同的进步。
在具体实过程中,由班长与学习委员牵头、关心、记录、督促。在适当的时候,每组可以由小组长再增加人选,以达到迅速有效的帮困。要指出的就是,应该真心实意地去帮助,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把答案直接告诉或将作业给他们抄。懂一点是一点,尽量能从基本的知识与题目做起,这样起点低,才会帮得有效,学困生才会有所收获,容易进步。进步了才会激励他内在的信心与动力。
因此,成立学习帮困小组,关键以爱心为基础,以小组为载体,以班委为纽带,真真切切地给予学困生以指导与帮助。这不仅有益于学困生的进步,更有助于润滑同学间的良好关系,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最重要的能够使学困生找到快乐与自信,真正把班级当成温馨的学习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