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班主任传统角色的误区

53

无锡市张泾中学  胡小勇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祖国大好河山,潜访民间古迹,能怡心养性,怡情养德,见多识广,拓宽视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包括现在更多的还是随旅行团,由导游带队的形式完成。这更多是一种被动式的旅游,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很不尽兴。而对于真正想玩的人来说,他们更喜欢自己游玩,这是一种完全自由式地随心所欲地游玩,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由此,我想到,我们的班级管理如果是一场旅行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班级管理还是游走在被动管理与自主管理的尴尬境界。虽然说导游与班主任都有引导的功能,但是导游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并不完全为顾客着想。班主任也因为自身经验的局限、考试压力、学校考核等因素而束缚手脚,并非完全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考虑。而班级管理的意义应着眼于学生眼下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统一。所以,班主任要努力走出班级传统管理的模式,走出传统角色的误区。
  一、班主任的传统管理模式
由此可以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班主任是权威,发号施令者;学生是服从者,被动接受者。带来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注重管,疏于理;注重人治,少德治、少规则;注重急功近利,少长远眼光。我们现实的班级管理现在更多的还处于这种模式,最多多一些引导、说教、多一些爱心、多一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了一点人本的意味,但恕我直言,更多的还是一管到底,不知道小学具体是什么情况,我想小学应该比我们初中好。应该说这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因为学校求的是稳定,但若是仅仅满足于此甚至被动应付了事,那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害的。或许各位觉得我说得危言耸听。下面我说个事例:
有一个旅游团是散客组成的,其中有些父母都带着孩子一同游玩的,其中一个中年游客以自身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对国内小孩子的不满和担忧。笔者称每到一个地方,导游开始说明活动安排时,孩子们纷纷闹着去自由活动,未听清集合时间和注意事项。弄到最后上车集合时不是你等我,就是我等你,延误时间不说,玩得很不爽。他说,这些孩子的随意性太强,缺少一种团队观念,更缺少一种时间观念,缺少独立活动的能力。虽然这只是一个事例,但相信这是真实的,而且现实更多情况确实这样。说明现在的孩子自我为中心的色彩越来越浓,不禁为这些孩子以后走上社会而担忧。
  可以说这是这代孩子的特点,但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而现在更多的事情由班主任来承担,可以说班主任责任重大,往往千辛万苦而又吃力不讨好。但现状不论如何艰难,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因此,我觉得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在常规思维、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如果多一些自主管理的有效探索,不仅对于学生成长而且对班主任专业发展都有好处。
  那就需要转变观念,换个思路做好班主任。
  二、班主任的传统角色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角色常是“消防员”、“警察”、“保姆式”、“母亲式”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过于强调班主任的主观意志,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有利于班级的稳定,但长期以往,会滋长学生的依赖心理,缺少独立性。整个班级唯有班主任事必躬亲才能做好。花时花力不说,而往往效果却不尽人意。
  1、班主任是“消防员”
  比如,拿消防员来说,碰到班里不顺的情况往往沉不住气,容易上火,冲动以致教育行为不当。有一次星期一学校开例会,待我去班级的时候,教室里闹哄哄的。而隔壁班级却静悄悄的。我气不打一处来,马上走进去揪起几个调皮的男同学站到黑板面前,不问青红皂白地指责一通。学生当时被我气势吓住了。但我知道他们表面上服心里却不一定服,后来学习委员同我说,其实并不是他们几个在闹,还有其他同学附合。我当时在想,是不是自己过于冲动了。能不能让自己心头的无名火暂时平静会了解好情况再说。这样训斥只会收到暂时的效果,并不能代表下次就能安静自休。于是,我通过值日班长、小组长、纪律监督员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渐渐地才有所好转。
  2、班主任是“警察”
  再比如拿警察来说,尤其是遇到班级的突发情况,比如学生钱丢了,打架问题等,班主任急于下结论,看似自己的权威意志公正,往往却很不公平,甚至会伤害到学生。记得有一次一个女生把一支新的水笔在教室里弄掉了。她怀疑是后面的一个男生拿的。加上那个男生给我的印象就是调皮捣蛋的类型。所以,我也信以为真,就不用多想,便跟那位男生说起此事,让他还给女生。而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没拿,我说人家都说你拿了,后来他有些生气也很郁闷。正当我僵持尴尬的时候,女生在书桌里面的角落里找到了。唉,我又一次因为不明原因就断起案来,后来我还真诚地私下里给那位男生道歉。
  3、班主任是“保姆”
  还比如保姆式,母亲式的角色,这样的事例更多了。可以说初一新生刚进来,行为习惯不是很自觉,做事比较散漫。所以,班级里的大事小事,事无巨细,我都必然到场。如果哪天不到,就是很不放心。比如,清晨打扫卫生,排自行车,督促早读等,应该来说一开始督促指导是有必要的,但我却过于细致和完美,所以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好象他们是在做给班主任看似的。还有对他们的表现,他们学习等过于在乎,甚至有时操之过度,说是关爱,责任,实际上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比如有一次一学生成绩滑坡很大,我多次家访,也帮她找到一定的原因,但时间一长,孩子却反感我在他父母面前说她的不是。还有的成绩一般的女生看到老师如此关心自己的学习,好象心里过意不去似的,有时候的认真也是做给老师看,一旦我不在时,他们就不会很认真地学习。其实,我就觉得没有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无意义的说教太多,关心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班主任的新角色初探
  (1)、向医生学习:分清原因,对症下药
  看病时通过“望、闻、问、切”,摸清原因,多种假设,寻求病方,求的是技术和实效。同样是失眠,是生理原因还是心理原因,若是生理,是生理机体哪方面出毛病了?若是心理原因,又是因何引起的?只有仔细分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其实,班主任的常规模式就是遇到问题就急于管,而缺少真正的理性分析。它的思路是:“是什么——怎么做”?其实应该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们若是看到学生常常迟到,往往都是横加指责,即使你问你怎么又迟到了?学生也会沉默应对或是顺应几句,你求的是学生的顺从。希望他今后不会迟到。但细心而智慧的班主任肯定会去思考下这个学生为什么迟到?是因为路远,时间紧,还是家里有事,还是自己懒惰,还是路上在玩等。弄清楚原因才能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才能渐渐地治根。
  (2)、向“父亲式”学习,恩威并施,学会放手
  父爱如山,关爱无声。好的父亲就是一部耐读的好书。记得美国兴盛几个世纪的洛克菲勒石油大家族,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培养,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一切要靠自己,以致每代家族成员中不出败家子。比如,小洛克菲勒三岁才刚刚会走路,老洛克菲勒就抱他放在桌子上,并鼓励他勇敢地跳下来。孩子以为有父亲的保护,便大胆地跳下来,谁知重重地摔在地上,嚎啕大哭。这时,父亲教育儿子说:儿子,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要靠自己,有时候连父母都靠不住。后来,从地上爬起来的小洛克菲勒长大继承家族事业后,他也是注重培养儿子的独立能力。常日里,他开着自己的劳斯莱斯小轿车带着全家出去游玩。可有一次,小小洛克菲勒得了重感冒,还伴有哮喘。看到父亲开车去上班,他便央求父亲带他一程。父亲果断地拒绝了他,让他自己走着去上学。孩子失望了,但仍然吃力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待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走到天桥下面,父亲早已在那等他了。看到这样的情景,父亲很感动,没说什么,就目送着他去上学。在们中国父母看来,这种方式很无情乃至绝情,但美国家长的这种做法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藏起一半爱来,爱得更深沉。
  其实,班主任也应学会做父亲式的班主任,有时候班级的活动或是学校的活动,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去做。比如运动会,班会,文艺晚会等,只要你稍稍引导,他们就会做得更好。因为我坚信:给孩子一个空间,他就会做得更精彩。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小学情况我不是很清楚,都是“阴盛阳衰”的现象。或许有老师说:女教师比男教师多,女班主任比男班主任多。我想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而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只要细细学会做父亲式的班主任,一切会顺利许多。
  班主任的工作繁琐而艰巨,要做好班主任工作,仅靠传统角色的管理远远不够。班主任要努力走出传统角色的误区,学会放手,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而对班级管理新角色的探索犹为重要。为了让我们把班主任工作做得轻松有效,我愿与广大班主任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