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生心理谈中学歌唱教学

591

无锡市张泾中学  顾颖芳

摘要: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对音乐作品的歌唱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针对中学生心理及音乐心理发展特征,探究如何进行中学歌唱教学、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育  中学生心理  歌唱教学

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所有活动均受心理调节控制。因此,学习声乐和演唱歌曲亦如此,其外在表现形式为生理活动,内在则受心理活动支配。然而中学生在歌唱学习中,多会出现焦虑紧张、缺乏兴趣、思想不集中、发声状态不协调等问题,其主要为心理因素所致。因此,教师应将中学生的歌唱训练与心理调控相结合,使两者能够相辅相成,学生在歌唱表演中才会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完美地展现歌曲的内涵与情感。

一、中学生歌唱学习中常见的音乐心理特征

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变化,情绪的发展处于极不稳定的过程中,许多

方面会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他们的音乐心理往往也带有过渡、动荡的特点。

中学生普遍喜欢唱歌,但初中阶段由于进入变声期,声带发育尚未完全健全,在歌唱学习中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1)缺乏自信。许多中学生的歌声不如童声甜美、明亮。特别是变声期中的男生,音高不准,音色混沌,个别学生声带损伤、声音沙哑。当他们听到别人悦耳的歌声时,不免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在课堂上,他们不大愿意唱,或宁愿大家一起唱,以免显露自己的不足,渐渐地丧失了学习音乐的信心。(2)思想观念不正确。很多学生在唱歌时,注意力不集中,过分追求演唱效果和同学的反应,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喝彩等,再加上演唱时紧张的心理状态,难以完整表达歌曲的情感,也就难以把歌曲唱好。(3)对歌唱学习缺乏足够认识。部分学生对声乐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不懂得完美的声音是在气息基础上,做到低、中、高声区音色的统一[1]。他们常片面强调高音和音量,特别是初学者热爱飙高音,认为只要声音大、音量高,演唱效果就会好,最终妨碍自己的进步,重者损伤声带。(4)有自己的音乐偏好。一般来说,相当多的中学生对通俗歌曲较为热衷,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促使其寻求满足心理发展需要的途径。他们需要表达感情,需要表现自己的成人意识,需要与伙伴交流。通俗歌曲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他们心里的要求。通俗歌曲的歌词一般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曲调较为流畅,节奏的频繁变化极能引起中学生的兴趣。加上社会上广泛的传播渠道,一支曲子兴起,很快就流传开来,这也代表了中学生较为普遍的心境。

二、根据中学生心理进行歌唱教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从中学生心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民主、愉快、自信的歌唱“心境”

在歌唱学习中,学生常常会体现焦虑情绪,焦虑是一种一般性的不安、担忧和紧张感,其原因在于害怕失败,担心不能完成任务以至随之而来的自尊丧失。这种状况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心理因素直接影响歌唱状态的好坏。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整,只要发现学生的一点点优点,教师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自信心增强,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治。我在教学中常常暗示他的声音很好,学生在自信心增强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突破了难点,唱得轻松自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了解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激情,使学生精神饱满、感情充沛,信心十足,这样其发声器官、呼吸、肌肉都能积极运作,在这种良好的状况下学生显然易于掌握歌唱的技巧。

2、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想象

歌唱教学中的歌唱状态,情感表达,需要在教师的示范、启发和指导下进行,但这种示范,学生只能凭听觉去感受,因为声带长在人体的内部,声带与发声共鸣腔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这就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去想象,再调节自己的发声器官,使之达到一个较好的发声状态,从而进行正确的歌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有效的调整自身的歌唱器官,使学生达到教师所要求的自然通畅的美好声音[2]。为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运用大量恰当、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有助于更快地掌握科学歌唱的方法。如在学生学习声音的高位置共鸣时,要求学生“打开身上的每一根毛孔”、“张开眼睛、耳朵、毛孔”等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很快的达到了较好的头腔共鸣。因此,声乐教学中运用恰当、形象的语言,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敏捷,想象力更加丰富,再加上教师有说服力的范唱,加速了学生对歌唱技能的领会和掌握。

3、加强舞台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培养

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舞台感,具备驾驭歌曲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外不同层次的演出活动,吸收别人的优点,积累舞台表演经验,摸索出适合不同场合不同表演形式的思路,使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同时,在演唱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消除杂念,将观众视为朋友,用歌声倾诉情感,将全部思想倾注于歌曲中,传达艺术境界,这样心情自然会放松,能做到收放自如,整个演唱也可以自我调配,处于可控状态。

综上所述,在中学歌唱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歌唱心理始终影响和支配着演唱技能、技巧及情感的发挥,我们教师在对学生加强技能技巧培训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两者只有巧妙结合,才能实现歌唱教学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歌唱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林 《探究歌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赤子(中旬) 2013,12:213-214.

[2]章连启 《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