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提问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1667

无锡市张泾中学   顾红英

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历史课几乎淡出人们的视野,只要有教师上就可以了,而学生对历史课也觉得乏味。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充满生机活力、成为灵活的课堂,也许这也是许多教师所想所思的,笔者通过多年的尝试,觉得通过课堂提问来激发学习兴趣不失为好方法之一。

讲授八年级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时,导入部分我作了这样的设计:多媒体播放《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图片及相关的材料后,出示了几个问题:(1)在片子中你看到了什么?(2)对面毒品的危害你想说什么,又该怎么做?当讲到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清政府带来沉重灾难,清政府在禁烟问题上存在两派意见时,适时地抛出问题:假如你是大清的官员,你会做林则徐吗?为什么?讲到鸦片战争中又可以这样提问,是否可以认为没有林则徐的禁烟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讲到鸦片战争的结果时不妨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是否认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是必然的?”“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你认识到了什么?”

当时之所以想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来讲授本课,是基于中国近代史对中华民族而言,它是一部屈辱史,它让中华民族饱受西方殖民者的欺凌,同时它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史、探索史,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了摆脱被奴役的命运,为了民族的崛起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是基于为了让学生不仅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是能更好地去感受那段历史,感悟那段历史,思索那段历史。令我没想到的是,学生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回答,情绪也在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惊讶于毒品带来的痛苦危害到完全沉浸在那段历史中,为中国人民饱受的侵略而不平,为英国的侵略而感到无耻,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痛心。

这也让我想起了占叔湘先生说过的话: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他把课上活了。的确,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它可以激活课堂教学,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一个好的问题往往会成为上好一节课的亮点,那么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妨采取:

1.激发兴趣法。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柏拉图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方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我曾碰到一位学生,他的语、数、外成绩平平,但他的历史学得非常好,问其原因是喜欢历史,喜欢历史课老师问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尽量可以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认知历史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导读卡”“导读框”等知识,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温故而知新法。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知识形成系统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而且有利于他们达到比较牢固的记忆目的,更重要的是为新知识的掌握铺平道路。“温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知新”,教师运用这种方法设计问题时应把立足点放在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旧知识,激起他们开发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3.巧用设置疑难法。历史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疑难问题的释惑过程,教师在教学时故意设置疑难,制造悬念,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比如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师可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最后让学生认识到两宋并没有统一全国,与它并立的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建立的金,蒙古建立的元。

4.正确运用论证评价法。历史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所以历史课不应是史料的堆砌,也不是历史事件的拼凑,更不是良莠不分地全盘地“继承”历史遗产,而是培养学生要透过纷繁的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本质,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更好地认识世界,比如讲到隋炀帝和隋大运河时,可这样提问:皮日休曾有过这样的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你怎样看待隋炀帝?请同学们讨论。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把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老师引导学生,让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方式作一评价,这样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做学习的主人翁的乐趣,更让他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当然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是一群13—15岁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他们思维是活跃,且好表现自我的,他们还停留在形象、直观的思维,他们逻辑的、抽象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同时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有个性、有思维能力的,因此设计问题应注意:

1)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启发性原则,怎样让学生在思维的空间尽情地徜徉遨游,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思维性,一些简单的、无意义的问题尽可能地少出现。当然不是说基础的问题不需要了,毕竟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2)关注量力原则。既然初中学生在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上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深浅结合,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有层次地进行,不然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历史课又会回到那种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课。

3)注意兴趣性原则。“石本无火,撞击发光;水本无华,激荡生波”,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所以设计问题尽可能地新颖、灵活,使学生感兴趣,惟有打破学生原有认知平衡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情绪,冲破思维的压抑。

4)鼓励反向提问原则。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着眼于教师提出问题,而应学会“变脸”,把自己从提出者变为接受者,让学生体验一回学习的主体者的味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己来设计问题。

总之,历史课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改变课堂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同时还要创设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提问,善于提问,最终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