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转差
无锡市张泾中学 马富彬
差生问题一直是令广大教师头疼的问题。转差更是许多教师心向往之,身却不能的事情。其实,我们可以学学二千五百年前的孔老夫子。作为千年教育大家,孔子有非常成功的转差经验留给我们。孔子的学生仲由,年轻时生性鄙俗,不知廉耻。为人粗暴草率,喜欢逞强斗狠。身穿奇装异服,头戴雄鸡的羽毛,腰里佩戴公猪的獠牙。横行乡里,连大家敬重的孔子,他都故意侮辱。说得好听点是一社会青年,说得不好听点就一地痞流氓。放在现在,不要说还没入学,就是入学了,也会被开除或劝退。一生也就混迹黑社会与监狱里了。就是这样一个问题青年,孔老夫子愣是把他培养成七十二贤才之一,治理国家的能臣。“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古代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那是大国了。仲由能够治理大国的军事和经济,非精英若何?让我们一起来考证一下孔子是如何转差的。
一、设置礼乐,循循诱导,耐心等待
仲由当众侮辱孔子,甚至想用佩剑刺伤孔子。换我们现在的教师,这还了得,一臭流氓平白无故竟敢侮辱人民教师。公安局是吃素的吗?早就报警抓起来了。然而,孔子却不怒不火,还好言相劝,以礼乐慢慢诱导。难道孔子惧怕仲由吗?非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放现在就是一身高一米九零的彪形大汉,且精通六艺,尤擅射箭。不要说孔子有那么多学生跟随,群殴的话会打仲由个半死。就是单挑,也不一定会输给仲由。要知道当时孔子二十七岁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而仲由十八岁,乳臭未干。孔子是用大海一样的胸怀,包容仲由,用教育家的责任心,一定要把仲由引上正路,而不是放弃。他坚信“有教无类”,以足够的耐心等待仲由醒悟。
我们再来看看夫子是如何诱导仲由的。孔子设了许多礼乐来慢慢诱导仲由。有一次,孔子对仲由说:“你有什么喜好?” 仲由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方面的,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仲由说:“学习有什么好处呢?” 孔子教导说:“木头因为木工用工具修理而变直。人因为受到劝告教育而变成杰出的人。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呢?” 仲由反驳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进一步引导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射的更深更远吗?”仲由听后觉得很对,于是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经过孔子一段时间的循循诱导,仲由慢慢被感动。深思熟虑后,终于下决心拜孔子为师,跟随孔子学习。
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持之以恒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知道,仲由拜自己为师,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要想把这个社会青年培养成人才,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根据仲由勇敢而又轻率的个性,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持之以恒的教育,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最终将其培养成材。
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培养仲由的。一次冉求问孔子:“一听到该做的事就去做它吗?” 孔子说:“做它。” 仲由问孔子:“一听到该做的事就去做它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一听到该做的事就去做它呢?” 公西华感到奇怪,说:“老师冒昧问一问,为什么他们两个问的问题相同,而您的回答却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求遇事退缩,因此要鼓励他;仲由有超人的胆量,做事草率,所以要抑制他。” 孔子根据仲由勇敢而又自负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仲由学会克制,冷静处事。仲由逞勇好斗,一次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武吗?”孔子诱导说:“义是最高尚的。君子好勇而不尚义,就会作乱;小人好勇而不尚义,就会行盗。”既肯定了仲由的勇,又引导他崇尚道义。
尽管仲由对孔子的帮助很大,“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但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仲由的要求,对仲由的缺点从不放任自流。而是尖锐地批评指正。如仲由做事草率,孔子尖锐地批评道“只听到片面之词就可以判断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 仲由好斗勇,孔子批评道:“仲由好勇的精神超过了我,但这没什么可取的。这样下去将不得好死。” 仲由鄙俗,孔子批评他:“空着破棉袍的人跟穿着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以为耻,大概只有仲由吧!” 终于,仲由学有长进,孔子担心他自负的毛病又犯,激励他说:“仲由的学问么,好像登上了正堂,但还未进入内室。”
三、由衷赞扬,终生指导,爱惜学生
经过孔子的循循诱导,仲由终于学有所成。孔子称赞仲由精通政事,并向季康子推荐仲由,“有一千辆战车的大国,可以让仲由管理那里的兵赋。” 当仲由出任蒲邑大夫,辞别孔子时,孔子及时指导说:“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仲由治蒲三年,展现出高超的行政能力,将一个曾经混乱不堪的蒲邑治理得井然有序。孔子前往,子贡疑惑地问他:“老师还没有见到仲由是怎么处理政事的,因何就夸了他三次呢?”孔子回答说,我已经看到他的政绩了。一进蒲境我就看到田地平整、禾苗嫩绿,没有杂草垃圾,水渠挖得很深。说明子路下了工夫,组织百姓尽力农耕,可见子路在百姓中很有威信,所以我说“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待我进入城内看到百姓房屋坚固,院墙完整,树木茂盛,可见社会治安良好,所以又讲“善哉,由也,忠信以宽矣”。到了官署,看到仲由非常清闲,部下听从命令,看来他办理官司明察而公正,所以又说:“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如此而言,三称其善恐怕还很不够。
后仲由出任卫国大夫孔俚封地的长官,孔俚与蒉聩作乱。别人都往城外跑,仲由本来在外地,听到孔俚作乱,反而往城里跑。遇子羔出城门,谓仲由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仲由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进城后直奔造反司令部。对造反成功的总司令蒉聩说:“君焉用孔俚?请得而杀之。”总司令当然不听了。仲由准备放火烧死他们。叛军攻击仲由。混战中击断了仲由的帽缨。仲由曰:“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从容系好帽带,被杀死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经过孔子的教育,仲由早已从差生转变为治国的能臣,尚勇又尚义的君子,知廉耻,且为民拥戴的好官。从三千弟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等生。孔子闻仲由死于卫国,就病倒了。叹息曰:“太山坏呼!梁柱摧呼!哲人萎呼!”可见孔子对仲由评价之高。
孔子成功转差的事例告诉我们,转差要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耐心。还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包容差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长期坚持,不断提高要求。总有一天差生能够成功转化。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