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学生民族情感的培育
无锡市张泾中学 音乐组 陈妍冰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民族音乐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演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然而,在现今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几乎几近于断裂,一些个性的流行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广大青少年的视听几乎被各种流行音乐所包围,各种西方音乐,日韩流行乐等对中小学生的强大攻势,在他们面前,民族音乐教育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更严重的是,如今的中小学生甚至广大群众提起民族音乐大多都有着很强烈的排斥心理以及严重的偏见,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关键字:民族音乐 民族情感 民族文化
一、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情感的意义
中国的民族音乐蕴藏着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4]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对自己民族自信心。因此,中学音乐教学应当责无旁贷的弘扬和发展本民族音乐的民族情感的主体地位。
(一)培养民族情感是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在旨趣
民族音乐体现了一个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媒介。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环绕在年轻人视听领域中的流行音乐,成为了音乐的主流。在学生的审美取向以外的民族音乐逐渐边缘化,从而培养民族情感被严重削弱,在这一影响下,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被减少到一个空洞的说教甚至无效的地步。如果民族音乐背弃民族情感,那么我们的民族音乐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民族情感的升华和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弘扬是内在统一的。民族声乐教学,应该把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作为最高追求。
(二)培养民族情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我国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而且理应被我们后人所继承和发扬。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以其独特的功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并与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在民族音乐教育中,民族情感不仅体现了审美教育,同时也继承了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潜能值,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三)培养民族情感是完善学生人格重要手段
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人,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人文,科学,艺术)和情感结构(区域的情感,审美情感,情感)。这两方面应该是均衡发展的,任何一方的疏忽或缺乏,会导致人格不健全。音乐教育也强调人文与技术的协调发展。因而民族情感的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另一方面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和完善学生品格。可以说,民族情绪应该融入到每个人的终身教育中去,任何学科教育都应渗透到民族情感教育之中。在二十一世纪,人才需求应具有较高的国家意识,宽广的胸怀,丰富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人格,人才的基本素质应该是深厚的民族情感。
二、如何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在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应具有较高的国家意识,宽广的胸怀,丰富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人格。人才的基本素质应该包含深厚的民族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传统民族音乐来强化和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途径。
(一)充分发掘民族音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在我们的民族音乐的瑰宝中,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民歌,戏曲,说唱音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是民族音乐教学取之不尽的资源。所以在备课阶段的教师,你需要认真探讨发掘音乐作品的意义,并揭示出丰富的内容。爱国主义是民族情感的主旋律,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首要应该理解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自然的核心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来源。在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之后,再选取符合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主题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我国,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不仅要对这些作品的音乐素养有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发展历史等等都应当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在授课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民族音乐的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民族音乐的表达形式有民间歌曲、民间器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诸多民族民间音乐等等,这些多样化的民族音乐无论在节奏、音阶、调式、旋律等方面,都以独特的方式来传播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情,体现了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的民族音乐和相关的民族情感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民族音乐的魅力,激发唤醒学生的民族情感,使学生们开始喜欢民间音乐,然后升华为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的爱。
(三)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体系最完整,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我国的民族音乐正是被中国民族文化用其丰厚的历史所孕育、生成并茁壮成长的。作为民族音乐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本书。它的问世,也标志着中国民歌的收集工作的起点,它反映的内容体现出极高的思想艺术成就。儒家、道家等思想即脱胎于民族音乐。因此,我们可以说包罗万象,广泛多样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基础。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来源于生活,讲述着生命的故事。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把弘扬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融合与教学实践当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力与音乐鉴赏力,最终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并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教
学的同时,通过教师本身对于教程与民族音乐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的民间音乐和不同的音乐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努力获得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加强民间音乐教学目标的整体位置。
(一)新旧结合法
我们知道随着当今网络的发展,学生们对现在流行音乐和日韩港台的明星非常感兴趣,那么如何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让学生对中国本民族的民歌产生兴趣呢?在实习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新旧结合的方法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把民歌与时下一些流行乐相结合,通过改变他的节奏、音调、配器等等来创造出一种新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与原版的进行比较学唱,在此基础上能够让学生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调动对传统音乐的学习热情,产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方言教学法
(三)音乐体裁差异法
体裁差异法主要通过两个或更多不同风格的对比,使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音乐特点。以教授《牧歌》与《兰花花》为例,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蒙古长调和的信天游两种民歌体裁特点和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牧歌》属于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带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所特有的语言诉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长音的产生和蒙古的游牧生活相关,字少腔长,呼吸长,高亢,舒缓自由,叙事与抒情。主要描述的草原,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河流,湖泊等。不管在什么时候,任何地方,只要蒙古人听到长音,都可以欣赏到那独特的兴奋和荒凉。《兰花花》这首民歌的体裁就是陕北信天游。陕北是民歌之乡,民歌浩如烟海。信天游是一种陕北民歌,是最独特的信天游的代表作品。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的汉族民歌体裁。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是对爱情的颂歌,它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整个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学会唱这两部作品,更使学生了解中国不同民族和巨大的差异,体验不同的地域风情和民族习俗,加深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特征的认识。
(三)音乐情景创设教学法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学生带入到和教学材料的合适的氛围,与学生在场景中完成教学活动。“情境”,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根据目标和学生心理特征,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审美要素,悉心打造的音乐审美语境下的审美规律。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是为了唤起学生对音乐审美的注意,当学生进入音乐所营造出的特定的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时,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新鲜感会油然而生,精神全然集中于眼前的景象。长此以来就会慢慢培养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总之,想让国民音乐教育真正的复兴,为实现民族情感与精神复兴的逆转,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教育,全方位,多渠道,使我们民族的旗帜高高升起;必须在民族音乐教育中紧抓基础教育和情感教育,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中国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邓丽萍 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J】教育与职业, 2005 ,(23):67-68
[2]冯光钰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 中国音乐, 2003 (1): 20-22.
[3]张艳丽 音乐艺术教学与民族情感教育【J】艺术教育,2007 (4):64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田联韬, 关也维, 马名振.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6]伍国栋. 民族音乐学槪论[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7]《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华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