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66

  无锡市张泾中学  胡小勇

  写下这个题目,我是经过仔细推敲的,用它来表达我对张万祥老师的敬意再适合不过了。古语云:“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德艺双馨、怀揣梦想、执著进取的青春老人,更是一个值得所有年轻老师学习的光辉典范。
  一、魅力印象
  他已是古稀之年,从教育岗位上退下来本应该享受安详的晚年,与家人共渡天伦之乐,而他并没有割舍下心中那份炽热的教育情缘。而是始终如一地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在续写着心中的教育之梦。至今为止已出版了十多部教育专著,可谓硕果累累,让人钦佩。也许有人会说,他不满足于那一份稳定的工资呢?写作出书可以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那么,你真错了。张老师几十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已使他享受到特别的荣誉和待遇了。用他的话说:“我头上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德育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的桂冠,但是,这对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来讲只是一种安慰,是一种虚的不能再虚的光彩,是一种很容易让人安享晚年的光环。而且,这些已是昨日黄花。我自信自己没有衰老,没有陈腐,没有固步自封……我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脏,我拥有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我拥有青年人的活力与激情。”可见,张老师并非在乎事后的名利等东西,而是完全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理想、人生价值来追求。这是一种忠诚的教育情怀,是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信仰。

  二、相识相知
  茫茫网络人海,与张老师相识缘于偶然但又是必然。偶然的是如果没有聆听朱永新教授的一场报告,或许到现在我还未结识教育在线。必然的是进了教育在线仿佛让我找到了一个教育的桃花源,让我心动更让我行动。思考的积累,行动的坚持让我更有激情与梦想去书写教育的点滴,探求教育的本真。而恰逢张老师在网络论坛上开设班主任进修班,仅收六名学员。我毛遂自荐,得网络同仁支持,更得张老师赏识,有幸成为其学徒。我倍感欣赏,欣喜之余更感压力重重。论才华,网络上有才俊的老师可谓比比皆是。论资历,当时我只有四年的工作经历。而我竟能选上了。这是张老师对我的肯定,按他的话说,我是班主任论坛上的一匹黑马。但同时我更感到这是对我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一种追求。 


  三、相处相守
  在师徒相伴的一年的时间里,张老师定期给我们在论坛上出德育思考题。至今想来,我都有些心有余悸。每一道德育思考题可以说都是经过张老师深思熟虑后慎重选择的。比如,郭德纲现象的德育思考,禁果效应的德育启示,上课前发现黑板上有教师自己的头像,这时假设你是这位老师,该怎么办?跳跃6000多米高的鲸鱼给我们的教育启示等。这些题目都很开放,给我们的思考空间很大,但要真正写好又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几乎每次我都完成地比较迟。好在那时张老师还适时地在论坛短信中留言给我,督促提醒我按时完成。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郭德纲德育启示那道题,大家完成得都比较迟,甚至超过预期的规定时间。张老师又一次严格要求我们,以后绝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既然我们办了这个班,就一定要把它办好。就是在张老师这样的悉心关爱下,严格的教育下,以后的思考题及相关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出色。看着那时写的一些文章多篇发表变成铅印的文字时,我在心里呼唤,这一切都是因为张老师的提隽和厚爱。

  四、相恋相惜
   我还未达到而立之年,而张老师已是古稀之年。论精力充沛,他远远比不上我也比不上其它学员。但让人惊讶感动的是他几乎每天6点左右准时出现在论坛上。静静地看贴发贴回贴。他的教育精妙小语,破解班主任难题,新课标德育故事,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一百招等贴子都是浓缩教育智慧的精华。给广大网友、老师深刻的启示。这些后来都成为沉甸甸的书相继出版。并且他亲手题字把这些书从千里之外遥寄给我,这份礼物,这份情谊,是值得我一辈子用心珍藏的财富。平日里,同行看到我这些免费寄来的书,都投来羡慕的眼光。我也曾多次跟学生说,在网络上老师有一个尊敬的长者,现在是我的老师……每次我都兴奋自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学生专注的神情、渴望的眼神更让我为之动容。而这一切都是张老师的恩赐。古语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至今我未与张老师谋面,更没有机会去拜访他,这是我心中的遗憾更感觉到一丝惭愧。所以。去看望张老师一直是我久久以来的心愿。而张老师并不求回报,只求年轻教师的成长,只求志同道合的人共探教育真理,这更让人感觉到其人格的伟岸与高大。写到这,我又一次想起张老师在给首届进修班学员的公开信中的一段话:

张老师没有才华,但是有恒心;
张老师没有浮华,但是有追求;
张老师没有年轻,但是有热情;
张老师没有青春,但是有激情;
张老师没有财富,但是有书朋;
张老师没有傲气,但是知感恩;
张老师没有浮躁,但是有淡泊。


   这些发自他内心的真诚话语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写照。他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去做的。更不仅仅因为我是他的学徒而要去歌颂他。而是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甚至一些年轻老师在他的引领下得到快速成长。比如网络让我一炮走红的清澈小舟,出版了《没有一个孩子是差生》,还有得意门生赖联群,撰写的各类教育随笔达到一百万字左右。还有才思敏捷的沁心荷也写了七八十万字的随笔,还有坚持到底的优秀校长周箭洋更是硕果累累……与他们相比,我算写得少了,不过也有40万字左右。这一个个鲜活的成长故事,都与张老师的引领有亲密的关系。而这些也成为张老师回味网络幸福生活的美好回忆。


  五、 真情告白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以此来表达对张老师的敬意却远远不够。按理说,人到老年,“从心所逾不越矩”,警惕之心可以有所放松。而张老师却不,“追求使我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促我不断追寻教育的理想”,这是他一直恪守的人生信念。没有这份执著的追求精神,也就不可能持之以恒地耕耘于网络,探求书写饱满的教育真理,更不可能有十几本的教育专著的诞生。与张老师相伴的一段网络岁月里,我们常会有一种“跟不上趟”的紧迫感,有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振奋感,有一种“老人更比新人新”的敬佩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张老师身上的光辉品质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让我们以张老师为一面镜子,不断唤醒和激励我们的进取之心,虽然并不一定能取得显赫的事业,但拥有进取之心一定会让我们的教育散发芬芳,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