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导,先试后测教模之反思

1969

先学后导,先试后测教模之反思

 

无锡市张泾中学     万志建

笔者自2001年担任初中的教学工作,由于从中专下初中,可以说第一年我是比较狼狈的,每次年级组织的练习测验,我班数学成绩总是很有绅士风度,拱手让出前列的位置。倒数第一的桂冠,时有馈赠,乃至初一学年下来,我班的平均成绩与校平均有五分之差。第二年,承蒙领导信任,再让我带初一,于是我一切重新开始。三年之中,本人涉猎各类教学杂志,从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中拿来了“当堂训练,当堂巩固”这一招。本人也不断的加以改进:已演变为在当堂训练时,由教师批组长,组长批组员,教师盯组长,组长教组员。在这一轮初中教学循环中,可以说本人所带的两个班级在同类班级中成绩是一路领先,学生学习也比较轻松。及至2005中考,本人两个班级的中考合格率是百分之百,平均成绩,高分率在同类班级中也比较领先,其中满120分的同学有二十个,而全校十个班级满120分同学共有五十个。至今想来,这一招式还是管用的。2005年后,初尝教学甜头的笔者提出再带初一,并设想再度进行教学改革。这一设想刚一提出,便得到了汪建标,顾建中等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一年下来,本人所带班级成绩,在同类班级中,也有着一定的优势,笔者重点试验的初一(7)班,教学上花的时间不多,除正课外不占用其它课时间,静堂课基本不去,学差生从进入初中第二个月以来,可以说是基本不管;而学生每次重大考试,不满九十的人数基本都能控制在八人以内。每次重大考试平均成绩均在91分以上,在校级的练习中,平均成绩最多达九十八分。同时也形成了一套初步的教学策略:“先学后导,先学后试”。其间,先后承担了校、片、区的展示课,在此期间,数学教研员姚劲东老师也亲临现场指导,先后听了两节课,深感兴趣的同时也极为关注,提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笔者获益匪浅。

下面笔者先把尝试的教学模式简介如下:

课前安排:

学生准备: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预习工作:预习好课上要讲解的知识,熟记书上的概念、定义、定理等,会做书上的例题,并能逐步了解书上每一例题编者的用意,考查的知识点,解题的注意点(如今,初二(七)班的部分学生已能说出每道题的大概),会模仿做书后的练习,并做好预习卷。

教师准备:①备课组的每一位老师每周提前二天轮流精心出一份预习稿,初定如下格式:⒈学习目标⒉学法指导⒊预习练习(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以填空等形式序进展示知识要点,辅助学生自学)⒋初步尝试(主要提供一些类型与例题、书后练习相似或相近的习题供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在课前必做)⒌合作探讨(学生列举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供小组探讨)②同时出好当堂练习卷:初定格式如下:⒈填空⒉选择⒊计算或说理题⒋挑战难题(精选历年相关的中考题,竞赛题供学优生拓展视野,暂后生利用课余时间有所突破。题量限一至二题,不宜多。不求人人做出,但求做做试试,一周一讲)。教师将预习稿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并在课前一小时之前(即在早自修之前)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课上讲解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用于关注差生,而不必一心用在关注学生预习情况上。

课堂操作:

     学生订正;教师把关:教师在上课伊始,让学生订正预习卷,对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提倡小组讨论。可以两人商讨、四人交流,甚至六人探究。同学之间相互争辩、相互学习,既当主角又当配角。让学生既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又善于接纳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如果有些问题大部分学生不能解决,或在预习卷上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则由已撑握的学生当堂集中讲解,教师作补充或拓展延伸。对重要的知识点,教师精心创设问题背景,考查学生撑握情况。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时,重点关注差生及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

     练习板演;查漏补缺:教师选取书后的练习或其他参考书上的习题供学生板演,板演步骤:中等、后进生板演-优生更正-中等、后进生再修改-尖子生再更正"几个循环完成的,同时倡导一题多解。把检查的对象定位为中等、后进生、让其先尝试解决。当然,优生的"更正"也比单独做一个题目要求高了,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完成。教师巡回检察,更多关注后进生。

     当堂训练;能者多劳: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对个别学差生予以适当关注、帮助。每一小组如果有学生先完成,教师便帮他做好批阅工作,在全对的基础上请他帮组内的其他同学批阅。组长检查练习情况,并统计错得较多的同学及题型 ,对解题能力较差的同学进行辅导。部分已全部完成任务的学生挑战难题。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学生总结练习情况,分析存在总问题,教师作点评。

课后追踪:

从我校的课表安排出发,以洋思的三清运动思想为指导,暂定如下:

三清”运动:“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优秀的生活习惯。

学习小组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不得马虎;课后,对堂堂清不了的学生,组长负责帮助讲解分析,小组内成员对错的题型实施轮番轰炸,组内每一位同学出一道相同题型供其练习。(时间不够可由每天下午的静堂课上补充十分钟的时间)。静堂课上,学生除了完成堂堂清以外,还好做好《国标》并及时上交,由教师批阅并于放学前发给学生,对个别存在问题较大的学生由教师及时个别辅导,不过夜。每天下午第一节后组长向任课教师汇报“堂堂清”的情况,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教师帮助其“清”。

 “周周清”同样不可或缺。拟准备实施周五下午第四节后验收制度,任课教师检查尖子生、组长的练习(为确保时间,这些学生的作业也可放在平时抽查),班级后进生的练习由尖子生和组长当验收员,验收内容:平时的练习,尤其是一些当时错的概念、例题、习题。“清”不了的内容,由小组组长、任课教师利用周六上午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都有责任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并内化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思一:我的课型较洋思有何创意?

①预习方式更为超前更为务实。教师把预习练习在课前已发给学生,学生能在课前得到充分的预习和充足练习,无须课上再进行预习,而是直截了当订正预习卷,讨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对预习卷的批改,已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了如指掌。无须课上再去了解。课上即便要讲解问题,也是很少的几个共性的问题。而笔者在操作过程中,始终本着能不讲的问题尽量不讲,让部分已撑握的学生上来讲。

②作业批改方式转变。学生的课堂作业笔者是很少全部批改的,当堂练习的作业笔者是如是处理的:每一小组我基本上只批一两先做好的同学,然后这些同学再去批改其他组内的同学,并负责检查订正情况,并为不懂的学生讲解。(因为每一小组是学习的共同体,利益的共同体。当然,笔者也自带学习成绩最差一组,以便体现民主,鼓舞士气,激发竞争)

③课堂容量充足,学差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关注。一堂课下来,笔者和学生们共要解决三套练习,一是订正预习卷及教师的达标过关测试,二是解决书后练习,三是解决当堂预习卷。而且当堂练习卷的要求是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消化。

④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张扬师生个性。洋思中学的教学几乎是一种模式,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在这一种模式的约束下也就千篇一律。也正因为教师的讲解受时间的严格限制,学生也是赤裸裸的为了会解题而训练,几乎很少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而笔者在这一方面非常注重教师的个性展示,先前笔者在考虑这种课型时,一直感到困惑的是我这种课究竟需不需要导入,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了解学习的内容,如果也来设置悬念,引入新课,似乎过于做作,如果也来问题导入,那这种问题难度究竟如何把握,如果过于简单,还有什么力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如果过于难,那也许一节课都只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而基础的训练也就没有时间了。而且如果设计了导入,哪接下来又要叫学生去订正预习卷,似乎缺乏过渡。所以笔者把导入的内容变为学生订正好预习卷后,教师对本课内容的口头检测。如笔者在区研讨课《旋转》的展示中是如下设计的:等学生订正好预习卷后,笔者针对学生中还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了讲解,然后就问学生,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问老师?如果没有那我就出招了,看看谁能挡得住我三招?第一招,我投影了女儿的一张呈站立姿势的照片,我就问学生:“同学们,瞧这张照片,我女儿多自信,只可惜她站立的动作都是错的,她越是自信我越是感觉到我的教子无方。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前不久,我路过我们学校,看到初一新生正在军训,我女儿对此深感兴趣,于是我回家也教她军训,当我教她向左转的时候,她给我来了三个经典性的错误动作(我用一双小鞋在黑板上演示:⒈方向错⒉旋转角度错⒊旋转中心错)。哪一位同学来说说看,她的每一个动作错在什么地方?如果你是教练,你怎样介绍向左转,这说明旋转后的位置由哪些因素决定?第二招是笔者投放了一张摩天轮的照片,向学生介绍说,同学们,我这一招可是绝招哪,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因为我崇拜的偶像孔子也在这个类似的问题上载了跟头,我们以前学过一篇文章《两小儿辩日》结局是孔子不能决也。你说我能不伤心吗?前不久,我带女儿去游乐园,突然,女儿指着一个大轮子对我说:爸爸你看,前面有个大轮子,上面挂着很多小笼子,越往上转,笼子越小,小到象只鸟笼;越往下转,笼子越大,大到象只鸡笼。我被她逗乐了。于是我就跟女儿说,你描绘的很精彩,可惜你的眼睛欺骗了你。哪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说她的眼睛欺骗了她?从上两例可以看出,笔者比较注重语言的包装,背景的铺垫,话不在多在于精,在于激趣,而不是干巴巴,赤裸裸的纯数学问题.这也是本人一贯的教学风格.用有些老师的话来形容,我的课有时象语文课,有时又象德育课。其实本人也深感作为一个数学老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语言的表达能力。这也是征服学生的一种有效工具。

⑤教师在时间上能得到真正解脱:教师从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学生每门课的作业一般至少有二份,一份为课堂作业,另一份为家庭作业。如果老师带二个班,一个班约有50人,那么老师一天要批改近二百份作业,平均至少要化三个小时。还至少要上两节课,一天八节课,还能有多少时间属于备课?如果教师也象学生一样天天带着书本回家还忙,那跟学生有什么区别?教师毕竟有家事。尽管我们提倡奉献、勤业、爱岗,但有多少人能做到?所以通过教师批组长,组长批组员的方式,可节省教师大量的时间,从而把精力放在备课上。

⑥教师讲解不受时间的限制。笔者反对把时间定死,而不顾学生会不会,这要因课而异,有的内容,如果学生都会了,教师可以一言不发,无须时间,而有的内容,不理解者甚多,你能保持缄默吗?也许不一定是四分钟,五分钟能解决的。

反思二:如果借班开课也能如此吗?这也是很多听课老师想问的问题。

我觉得只要给我课前至多十五分的师生交流时间,随便什么样的班级都可以。我的教学策略只要稍作调正:先激趣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再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再小组讨论,能者为师,然后再练习板演,查漏补缺,最后当堂训练,当堂巩固。笔者在学校里也多次借班上课或让其他老师用这种策略试上,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三:学差生甚至弱智也能这么做吗?

二年下来,我觉得完全可行:首先我可以这么大胆的说,初中没有真正的“弱智”学生,因为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到有哪一位学生每天上学、放学会迷路的。而更多的学生刚进初中,上学的路走过一趟就认识了。这能算“弱智”吗?其次,老师们所谓的“弱智”,只不过在小学阶段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或者相对思维或记忆能力由于缺乏锻炼而显得较为迟钝的学生。而这一些学生可以说是生活在学校这一大集体的最底层。很少甚至不可能感受到师生关爱。他们求学的心经历了小学六年的“低烧”,用赵本山的话来说是“拔凉拔凉的”,用我的话来说是连血都冷了。我们也不要指望他们一下次就能改变他们什么,但我们在初一一开始就要考虑能为他们做什么,怎样激活他们的自信自尊,怎样教他们学习的方法。怎样设计他们求学的进程。不过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师生都必须坚持而不能稍挫即弃。笔者也曾经带过一位学生,用其他老师的话而言就是弱智。开学第一天,我去上课,他趴在桌子上,东张西望。我当时就提醒他认真听讲,而其他的学生看到我的对他居然在学习上也作要求,不禁大笑起来说老师他是弱智,我们小学里的老师从来不管他的。我再看那位学生,他头开始埋在桌上。我当时就非常恼火就说,说他是弱智那是小学里老师的事情,但没有在我这里得到证明,我到可以证明给大家看他不是弱智,周某某,你昨天领好书后是自已一个人回去的吗,家在什么地方?我一听地方是很远的,是自已一个人回去的。于是我问其他学生,象他这么聪明的学生还算是弱智吗?我告诉大家,我看人的眼光是非常准的,他将来准能行的。我倒担心的是我们在座的学生有的会被他超过,到时候那顶帽子该怎么办呢?这一番话之后,学生还有谁敢不努力?同时笔者课后也及时把他请到办公室找他单独聊天,询问原由,刚问他上课为什么不听,他却放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小学里老师除了让他参加劳动,做好清卫工作以外,从来不管他的。我当时又惊又喜,惊的是小学里的老师为什么如此对他不公,他毕竟也是交了学费,是来接受教育的而不是为教室负责打杂的。喜的是这位学生本质较好,有向善之心,将来事情好办。于是我跟他约法三章:老师承诺每天管你学习,一个月之后的数学练习在班级内不是最差。但你要保证每天回去看书预习,书后的练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但必须要做,作业不抄袭人家。他也同意了,从此我与他开始了愉快的合作之路。当然,教师在其中也要有耐心,恒心。其实,我们老师有时抓学差生至所以虎头蛇尾,关键在于缺少长抓不懈的恒心与正确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