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1143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

万志建

转眼间,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已近20载,也曾思考自已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也曾勾勒心中理想的数学教师,也曾追寻理想的数学课堂,也曾躬耕践行,为之努力,但终觉有些草根与浅薄。今年暑期再度游历肖川博士的教育思想家园(以前也曾涉猎,但大都走马观花,一翻了之,未曾细品),如今重读,备感亲切,肖川博士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也让我对当今教师的素养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一、明确理念:教育是服务

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使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们教师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满怀爱心,热爱教学,视教学这一职业为个人发展的一种事业,成为一个勤于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善待学生,学生与我们同在,幸福便与我们同在,我们要有一颗年轻的心,融入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巨大潜能,鼓励学生不断自主探索,大胆尝试,淋漓尽致的演绎自已的才能,和他们一起成长。

二、养成习惯:与经典为友

书中在《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一文中提到,在学校,促进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字作为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其广阔与纤细,其玄妙与深厚,恐怕是其他形式,所比拟不了的。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重要,何况对于教师。教书人不读书何以教书,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与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穿行在文字的丛林中,让心灵在字里行间放歌;诵读经典,非慕虚名,装点门面。近计之,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为有源头活水来”,远虑之,是夯实根基,增知益智,修身养性。

三、修炼教学:真诚与深刻

书中写道,理想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而完美的教学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件,一是深刻,二是真诚。所谓“深刻”,就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忽然开朗。所谓“真诚”,就是师生之间坦诚率直,一言一行都发自内心。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教学艺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钻研教材教法,广阅教参杂志,有源头活水不断涌现。课堂应该是“唤起学生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情感交融,智慧碰撞,如沐春风,学生自觉主动,活泼生动,情智互动,人文触动,在愉快和谐中,让思维的河流畅畅地流淌,智慧的宝库悄悄地丰盈,情感的种子默默地萌发。

四、锤炼语言:提升表达力

“语言像空气一样弥散在我们生活的四周”,既然弥散,就应当与人有深切的互动,语言应与人的世界是一致的,与人的思维也是一体的。而我们作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多的是语言的交流与表达,因此,“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素养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形:不同老师讲授同样的内容,有的寥寥数语就能使学生心领神会,有的洋洋千言却使学生不得要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注重传播知识的本身,更要思考如何通过语言来传播,要在语言的表达上多下点功夫,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愉悦因素,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枯燥的学习风趣化,化平谈为幽默,激活死的知识,快乐课堂情景,活跃学生心智;融淡“严肃味”,增添“人文味”,让紧张、快乐时不时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说书、小品那般引吸力,让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如春风化雨般丝丝入扣、润物无声,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等闲识得东风面,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